流涎

流涎

概述:流涎(sialorrhea)是一种征象,有些并非是唾液分泌过多,而是不能咽下所致。婴幼儿流涎是自然而正常的情况。帕金森(氏)病患者常有流涎症状,其原因主要是面肌处于“僵直状态”而不能行使正常功能。口腔异物如局部义齿修复后有可能促使唾液暂时分泌增多。口腔恶性肿瘤,特别是舌或口底癌晚期、口咽癌等,因咽下困难、疼痛,流涎也是常见现象。有些三叉神经痛病人害怕触发“扳机点”,唾液外流而不敢咽下或擦拭。
    真正的唾液分泌过多致流涎极其少见。在排除局部或全身因素所致的流涎外,药物控制(如服用阿托品)无效时,也有人曾建议将腮腺导管开口手术后移接近咽部来治疗流涎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

病因

病因:流涎可见于各种神经性疾病,如帕金森病及重症肌无力,特别是儿童痉挛症。后者造成流涎的原因是吞咽反射障碍。是否对中枢产生过度刺激,从而使唾液产生过多尚有争议。口腔、咽或食管的肿瘤切除后,由于吞咽困难,也可出现流涎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流涎的轻重程度很不一致。儿童痉挛症的流涎可非常严重,以致每天需数次更换衣服,或需在脖子上穿戴围嘴。严重的流涎不仅给护理带来困难,而且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,如语言障碍及影响其参加社会活动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严重的流涎不仅给护理带来困难,而且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,如语言障碍及影响其参加社会活动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
诊断

诊断: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
治疗

治疗:由于神经性因素造成流涎者,应用副交感药物可能奏效,但是长期应用副交感药物是不可能的。小剂量放疗可暂时奏效,然而可带来放射性癌的危险。
    生理性治疗可作为首选,儿童痉挛症应在幼儿时期即开始。可采用闭嘴、吞咽活动等生物反馈疗法,简单易行,无副作用,但需长期坚持。

预后

预后:

预防

预防: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